首发式上的徐光耀。河北日报、河北新闻网记者 张晓华摄 6月18日,河北省作协《徐光耀研究论集》首发式现场,当90岁高龄的徐光耀缓缓步入会议室,人们不约而同地献上了热烈的掌声。这掌声里有祝贺,有祝福,也有对这位老人的深深敬意。 《平原烈火》《小兵张嘎》《昨夜西风凋碧树》……数十年来,他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,在群星闪耀的文坛焕发着持久的光芒。然而,当这样一位头顶神圣光环的作家出现在你的面前,你才突然发现,他原来是那样朴素、谦和、淡然,就像邻家慈祥的老爷爷,坐下来就可以和你唠上几句家常。 我的文学创作离不开“抗战情结” 1938年,年仅13岁的徐光耀参加了八路军,成为抗日队伍中的一名“小兵”。经历7年与日本侵略者面对面、硬碰硬的战斗,不仅磨炼了“战士”徐光耀,也为未来的“作家”徐光耀埋下了深深的“抗战情结”。从最初的长篇小说《平原烈火》到后来家喻户晓的《小兵张嘎》,再到新时期创作出的《四百生灵》《冷暖灾星》《望日莲》,抗战题材作品始终是徐光耀创作的主线。 “我首先是战士,然后才是作家,我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抗战情结。那段难忘的岁月、难忘的生活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,那里有我最可爱的乡亲、最亲密的战友,把这些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,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种责任。所以最初我写《平原烈火》,就像是直接从生活中抓出来的,虽然艺术性有所欠缺,但最可贵的就是真实,以至于我现在读起来都常常会落泪。我想,这部小说之所以到现在仍然有读者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真实。” 《小兵张嘎》是徐老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,顽皮可爱、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嘎子形象,让几代读者过目不忘。“嘎子的出彩儿在于这个故事独特,形象丰满,人物有典型意义。而且,他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环境都是我所熟悉的,所以写起来很痛快,产生了很多联想。” 从刚开始单纯对战争生活的回忆和书写,到后来转而塑造战争生活中的人,徐光耀在进入新时期后仍然精进不止,创作出《四百生灵》《冷暖灾星》等作品,把笔触伸向生命深处,叩问和唤醒人的灵魂。“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,其中充满了曲折艰难、流血牺牲,所以我开始思考表现战争残酷、曲折和悲剧性的一面,在艺术上实现了一些个人的突破。我就是想告诉读者,战争是什么,战争会带来什么。即使最后战争胜利了,我们也不能轻易忘记那段历史,那段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。” 优秀作品要有人物、有语言、有思想 对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、著名作家铁凝来说,徐光耀是引导她走上文学道路的一位伯乐。谈起这段往事,徐老说:“那大概还是她上中学的时候,一次跟着父亲铁扬拿稿子来让我看。我一开始并不太热情,让她放下稿子,下个星期再来谈。可我后来一看她的作品,态度就变了,再见面时连说了三个‘不简单’。” “不简单”的铁凝的作品给徐光耀留下了两个印象,一是人物形象逼真传神,二是语言简洁流畅。“这两方面说起来简单,其实并不容易掌握,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学潜力。铁凝当时就有这种难得的文学潜力。” 徐老认为,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三个特点。一是人物,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写人,一定要有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。“我们可以忘记故事,但是忘不了人物。像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曹操,《红楼梦》里的王熙凤,都令人过目难忘,这是一种本事,写人需要这种本事。”二是语言,人物要靠语言来呈现。“作品中的人物要想鲜明、生动,语言就必须准确、形象。我自己的语言不好,但我很注意锤炼。”三是思想,也就是作品的深度。“一部优秀作品光有故事不行,还要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些精神,给人们留下一些思考。这也是最难掌握的。” 寄语青年一代:爱国、奋斗、仁爱 如今已90岁高龄的徐光耀,仍然精神矍铄。说起养生之道,他笑谈全是因为“不抽烟,不喝酒,不贪心,不管事”。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,以往的艰难险阻、恩怨情仇,对于徐老来说早已云淡风轻。不变的,惟有那一颗赤子之心。 “我有4个孩子,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了,对自己的孩子们,我有几个期望:一是希望他们爱国,我们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,中国人民是最可爱的人民。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、历史悠久,人民勤劳质朴、善良勇敢,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深自豪和热爱的。二是要有奋斗精神,不管是干什么职业,都要有事业心,要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。三是要仁爱,要和他人友好相处,以仁待人,以仁待事,这样才能在和谐的氛围里健康成长。”(河北新闻网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