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家食药监总局曝光,在35家餐饮企业食品中,检出罂粟壳成分,其中不乏著名饭店。罂粟壳长期风行中国,被餐饮行业青睐,除了打击不力等寻常因素外,根源到底在哪? 罂粟壳流行30年,依然屡禁不止 每当暮色垂临,北京著名的小餐馆一条街“簋街”路边,就坐满了一堆一堆嗑瓜子的男女老少,他们在等待上一波食客吃完。 所有这些扎推等待的人群,最拥挤的一堆,集中在“胡大”饭店门口。这是一家主打小龙虾的饭馆,常年顾客盈门,是整条“簋街”的灵魂所在。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餐馆,也出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曝光的使用罂粟壳的企业名单中。 其实,这并不奇怪。自从上世纪80年代起,由旅游业带动而引发餐饮行业大发展后,罂粟壳和饭店就成了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,每年都有大量案例被媒体曝光。至今,罂粟壳涉足的餐饮领域已经包括火锅、拉面、麻辣烫、熟食、烧烤等等。 罂粟壳在中国民间一般被称作“大烟壳”,或多或少能感觉到这个名字和毒品有点关系。这种直觉是对的,在2000年由最高法出台的关于“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”的解释中,罂粟壳被归类为“其他毒品”。而早在1985年,罂粟壳就被作为特殊药品管制起来,不允许流入非药用渠道。2008年时,原卫生部明确把罂粟壳列为非食用物质。 但这样的禁令似乎一直也没起到作用,以至2014年12月,国家禁毒办专门发文,表示将以“零容忍”原则,严厉打击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的犯罪行为。 禁毒办专门发文,要求打击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的行为 打击不力、高度产业化,是罂粟壳难根除的表因 罂粟壳禁不掉,从表面上看,原因一目了然。首先是打击力度不够,虽然把罂粟壳也列为毒品,但从未像打击其他毒品一样来打击罂粟壳。 并且,各地处理手段很不相同,有的是以违反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对添加罂粟壳的老板处以500元罚款,而有的则涉嫌犯罪,需要入刑。就连执法人员都表示,针对罂粟壳的法律依据较多,基层处理时非常困惑,“不知道该依据哪条法规来处理”。 处理难,而商家又很容易买到,是罂粟壳泛滥的另一个原因。各大城市的食品批发市场,一般都会有隐蔽渠道售卖,不会公开摆在外面,有人需要又比较熟悉时,才拿出来。更方便的是,在某电商平台,输入关键字,也能直接找到售卖罂粟壳的卖家。 想买到罂粟壳非常容易 有罂粟壳,必然先有罂粟。而罂粟是需要种植的,要土地、人力,从罂粟种子,到最后被磨成罂粟粉,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,这已经是一个高度产业化的行业。 罂粟壳能“提味增香、使人上瘾”的传说不破除,它就无法消亡 罂粟壳之所以会如此风行,除了上文提到的几点因素外,最关键的,恐怕是它在饮食江湖上广为流传的功效,让餐饮企业欲罢不能。不破除这种错误认知,对罂粟壳的治理,就很难看到效果。 所谓罂粟壳的功效,主要指两点。其一,它能提味增香;其二,它能致瘾。能提味增香,食客觉得好吃,下次自然还会来。能致瘾就更别提了,“让你吃了还想吃”,哪个饭店不动心? 但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。比如,在火锅底料中加入罂粟壳,真会增加食物的鲜味吗?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教授陆林认为,罂粟壳本身没有味道,何来“提味”一说?“有些罂粟壳甚至带有酸涩的苦味,这么看来,要说提味也不会是鲜美的味道。” 针对此,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还做过一个小样本双盲实验。她将罂粟壳和形似罂粟的合法香料草果,分别加入同样底料的三个麻辣火锅、三个清水火锅中烧煮半小时(其中有两个是什么也没加的火锅做空白对照)。结果是,食客们并没吃出任何火锅味道上的差异。 纠正这一点很有必要。生意不好的饭店,认为生意好的就是添加了罂粟壳,有传说中的神奇增香作用,一传十十传百,罂粟壳自然流行起来。 除了“提味增香”外,罂粟壳真的能使人上瘾吗?某官方微博曾说:“罂粟壳没什么调味作用,餐饮经营者使用罂粟壳,目的主要是让人上瘾。”这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认识,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。 罂粟壳之所以被认为会“致瘾”,主要因为其中含有吗啡。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,罂粟壳中的吗啡含量很低,只在0.05%至0.5%左右。要知道,鸦片中吗啡含量占10至15%,两者之间差了200倍。 所以,吗啡含量如此之低的罂粟壳,再加入汤料中炖煮,浓度能有多高?据财新网报道,江苏泰兴卫生防疫站的研究人员,曾经抽样分析了火锅底料(添加了罂粟壳)中的吗啡含量,结果显示吗啡含量为0.15至8.5毫克/升。即使按照最高8.5毫克/升的浓度计算,再假设你把整盆火锅底料全部喝掉(问题是有人这样喝吗),摄入的吗啡量也不可能超过30毫克。而国际上公认的吗啡致瘾量,是每天60毫克。所以,意图使用罂粟壳使食客上瘾,肯定是徒劳无功的。 今日话题既然罂粟壳既不能提味增香,也不能使人上瘾,所有这些说法都来自店家的口口相授,毫无依据,现在,没必要再冒着犯罪的风险,去干这种没有效果的事了吧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