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似乎有这样一种趋势:经典书籍的阅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。
这样说不是妄下断语,也并非故弄玄虚,而是有事实依据的。其一,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是一个以看电视节目为主的读图、消解文字的时代。南开大学的《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》表明,71.5%被调查者的历史知识不是从书本上、而是从看影视剧中获得的。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如此之大、渗透性如此之强,难怪许多人不仅可以为自己的不喜欢读书举出诸多理由,还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:我们还需要读书吗?还需要阅读经典吗?其二,我们今天的阅读生活已经被最大程度地“压缩”了,接受的往往是去繁就简的快餐文化和大众文化消费。在一本财经文化类读物中,300余年的历史就硬生生地被压缩、删减成为薄薄的300多页,阅读者好像被带上了疾驰的时光机器。阅读生活的“缩水”,不仅仅是一种“以浏览代替精读”的读书趣味危机,还是一种对经典和传统的轻慢和丢弃。 现代人轻视经典,经典阅读渐行渐远,让我们不得不担忧未来的读书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形,是否就像尼采所说,在这种阅读文化生活中,“生命的活力、生命的蓬勃兴旺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,生命剩下可怜的零头”。这种担忧唤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阅读经典的关注和重视。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撰写的《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》一文中说:“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。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,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。”对为什么要阅读经典,他是这样回答的: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。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,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,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。就个人的修养而言,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,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。古人、古贤、古书,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,接触多了,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。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,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。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,在个人,可以改变气质;对社会而言,可以移风易俗。 这样的回答深入浅出地诠释了经典文本具有的超凡魅力和强大张力。经典之所以成为“经典”,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,大浪淘沙,薪火相传,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,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,成为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。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:“这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,恰如无边暗夜中一颗颗璀璨的星星,照亮着我们的未知前途。” 中华民族的古代经典,珍藏了先贤们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智慧,展示了圣哲们超常的悟性、广博的胸怀和睿智的眼光。如孔子关于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伦理的深刻阐释,庄周关于人类生命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精辟描述,还有唐诗的雄奇壮美、宋词的刚柔并济……这一切,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宏大而高尚、精辟且深邃的精神境界,而且为我们展开了深刻的思想维度和视角平台,是我们应该秉承的人文传统和精神财富。今天的我们,捧读那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文字,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恒久的魅力和震撼心灵的力量。 对经典书籍的阅读,是一种以一当十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,需要跋涉、探险和寻找的文化定力,需要孜孜不倦的坚定和执著。当关注经典、厚待经典成为一种追求,阅读、阐释和回味经典成为一种时尚,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。(河北新闻网 一树)
|